Saturday 13 February 2016

种椒



《种椒》   

前些日子大肥叔仙去,我心想他老人家是去跟我父亲会合了吧!我父亲离开已二十年,大肥叔命好,能到耳顺之年才跟父亲相见。故人天上相会,必有说不完的话。

我们跟大肥叔认识,缘于他是父亲的同乡。七十年代,大肥叔说服父亲到“甘榜苏塔”一同种胡椒。当然,他是早了几年种植,也获得一些收成。父亲受其鼓舞,又看到他那一片绿油油的椒树, 心想也许可以尝试种种,说不定能像一些园主那样就此翻身。于是, 我们全家搬到了甘榜,过那种白天田地里劳作、  晚上四周黑漆漆仅点油灯的生活。

因为一家五口每天等着开饭,父亲不敢辞去司机的工作,照样白天上班,黄昏回园“种椒”的生活。“种椒”是客家话,发音跟华语相同,是客家人经常挂在嘴边的名词。而外来讲福建话的人也渐渐接受这个词汇,只是发音变成“蒸椒”。

胡椒要过三年的成长期,才能有所收成。三年的成长期内,要保证幼苗不受虫害、不被烈阳烤焦、根部要避免被多余的地下水浸烂。 三年的苦日子过去了,攀住盐材木的胡椒树一株一株地在平地上伸长,也在半山腰耸立。父亲说这四百 “头”椒树是希望、是赚第一笔钱的机会。“头”是客家人惯用的椒树量词。

可是,好景不长,收成的第二年,世界椒价下滑, 一号白椒一担(一百斤)只剩下马币两百多元,最困境的时候是卖椒的钱不够买肥料。那时的肥料除了鸡粪,大多是买“德国肥”,一种蓝色袋子印有桥梁标志、进口自西德的化肥。 为了生存及继续种椒、继续编制梦想,我们听从胡椒收购商的话,把白椒黑椒囤积在他们店里,平日里换一些米粮,等椒价高的时候才一同“算账”。 只是,收购商说世界椒价一直很低,没有卖出,最后我们在他们那里囤积的胡椒, 也就被材米油盐扣得干干净净。

当父亲还未完全放弃的时候,面对家里愈来愈困难的事实,母亲在邻人介绍下,到两里路程外的大型胡椒园处打工。几千株的胡椒种在几十英亩的平地及半山腰上,日工的工资是马币三元,月工则是马币八十元。这笔钱,加上父亲原本当司机的薪水, 我们才免于无米下锅之难。

周六下午或遇有假期,我也赴母亲工作的大型胡椒园帮工,希望多赚一点钱,补贴上学的各类费用。大椒园的老板待工人不错,上午十点及下午三点左右会送来苏打饼和咖啡,以解我们大小园工因日晒及劳动后的饥饿感。每每吃着可口的苏打饼,啜着用塑胶杯盛着热腾腾的黑咖啡,在午后渐落的斜阳下,我就好发奇想:为何我们自家里种胡椒,却必须走两英里路到他人的园地里工作采胡椒呢?苏打饼是香的,咖啡也甜,心里却不免有一点失落。

后来, 胡椒价格一直没有起色,我们的椒园也荒废了。我们住在荒芜枯萎的胡椒园旁的木屋,在七十年代的天空下,一晃间过了十年的光阴。



贝克
稿于201576  10:19pm

20158受邀投稿 诗华日报《新月副刊》配合當月該副刊主题《童年》




虎年行大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