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8 July 2017

「甘榜筑壩」去來


        我問孩子們﹐說 詩句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的背後﹐稻米是怎樣成長的﹖

        孩子們給出不錯的答案﹐因為書中略有提過﹐電視經常播出﹐大人如我也經常在車子行經稻田時給予講解。 事實上﹐ 不曾真正領略種稻生活的人﹐是不能生動體會這種農作的辛苦的。

        小時候住在稻田附近﹐在稻秧生長的數個月中﹐看到一株一株的秧苗被分種﹐稻農九十度彎腰的姿態﹐然後是水田裡健壯青綠的稻禾。 說到水田﹐對於當年我們這些頑皮的鄉下童子來說﹐捉魚的欲望從小溪到小河﹐然後到湖(注1)裡﹐最後想到水田。 聽說水田裡有很多泥鰍﹐還有我們最喜歡的淡水鯉。 可是﹐水田是農人辛苦築成的堡壘﹐我們只敢望﹐而不敢行動﹐巴不得淡水鯉游過﹐我們可以在岸上一把抓。

        那時候﹐打穀還是用最原始的方式﹐然後就是碾米。 碾米機的隆隆聲﹐半公里外都可以聽到﹐於是﹐我們知道是年也許豐收﹐豐收節也快到了!  碾米機是當時我們鄉下最先進的機器﹐而最原始的耕牛﹐還有極富創意的稻草人及連成一串串嚇鳥的空罐子﹐是稻田最生動最有生氣的景色!

        這樣過了多少年﹐大面積的稻田沒了﹐聽說被財團併購﹐要起一棟棟的鋼骨水泥。

        多少年後﹐一個午後﹐我來到「甘榜(注2)筑壩」 ( Kampung Chupak )﹐ 又看到綠油油的稻田﹑稻草人﹑串串趕鳥的空罐子。 雖然這裡有較先進的灌溉系統﹐似乎規劃得不錯的技術﹐然而阡陌間涌起的鄉間氣息﹐令人感到自然﹑放鬆和怡意!

        於是﹐我給她取了“筑壩”的譯音。 “壩”是田的隱喻﹐把田築起﹐帶給州民糧食﹐也帶給我們這些從城市來的﹐在銅牆鐵壁後即將累垮的心靈﹐能有一處解放的去處。


    剛分種的稻秧


    鄉間小路﹐左邊是稻田﹐右邊是灌溉用的蓄水池                                

    路的盡頭是村子

    池中長有不知名的植物
    按下手機快門的同時﹐那一群白鷺都飛了起來
    遠處是香蕉樹﹐半山腰是胡椒園﹐是我最熟悉的農作物

    有電線杆﹐證明這是較現代化的稻田

    我想﹐這灌溉用的池中﹐必有泥鰍和淡水鯉

    遠方的小村落﹐已完全看不到過去簡陋的高腳亞答屋




































上天特別照顧這個村子﹐在山邊築成數個洞穴﹐迎來遊客



    市政府建的通向洞穴的步道




    一朵烏雲飄來﹐要下雨了! 雖然掃興﹐但這土地﹐原就陽光  充足雨量豐富﹐才成就這片世外桃源呀!


   注1 ﹕ 此處的“湖”並非一般大湖(Lake), 而是“大坑”﹐客家話叫“太庫”或“庫窿”。

   注2 ﹕ “甘榜”是馬來話Kampung的音譯。 在馬來西亞及印度尼西亞一帶﹐“甘榜”二字被普遍
               用於形容鄉村( Village )。 在東馬﹐甘榜中生活著三大種族﹐即華人﹑馬來人及原住
               民﹐大家相處融洽﹐通婚之事平凡。




1 comment:

虎年行大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