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因携大儿赴油城参与演讲比赛之便,顺道会当地文友。下榻酒店后,大儿随老师们彩排,我立即致电山椰喝茶。未到周末的油城,亮丽悠闲。马路上汽车不多,丝毫没有诸塞的感觉。遠处看得到的“加拿大山”,听说那里有犀乡最早的一处油井。
油城的文友们近年来一直勤于笔耕,也主办过不少文学活动。对于油城,以及油城的文友们的热情,我是由衷感谢与敬佩的。 在市区稍走十几分钟后,山椰的电话响了,约我到一处酒店附近的咖啡店见面。也就在这个时候,我见到多年不见的徐然。 饮食畅谈间才惊觉他已近八十,却仍笔耕不倦,心中着实佩服。
记得多年前在猫城初见徐然,应是在吴岸家中。年代久远,忘了是何年何月,可名字能记得,都是因为文友们间的亲切。80年代开始频繁的参与文学活动,慢慢认识而累计了不少的“文友”。文友间建立起的友谊,是长久而稳固的。古人说“文人相轻”,但在我所接触过的文友中,“相轻”不能说没有,但更多的是相互关切和慰问。因文而友,也在多年之文学活动的交流后,文友们熟悉了、热络了,往往难得的一聚,可以天南地北,直至夕阳西下方休。 说到文聚,记得90年代中期一次文学活动后,来自南砂、中砂及北砂的一众文友,聚集在拉让江畔。那晚,吴岸跟大家讲当年写《鹅江浪》的前因后果,其他文友也轻松交流。我们一直谈到午夜,方依依不舍的各自回返。鹅江在暗夜里静静地流淌,远处灯火点点,仿佛在应合我们的喜悦。
年初的时候,敬平来信谈到倡议共同设立全砂性“砂拉越华文作家文学奖”事宜,虽然这类活动不易举办,但敬平与北砂诸文友对于文学创作的积极,是令人鼓舞的。在共同的文化背景、地域认同的前提下, 我们是该携手共同为砂华文学的发展,进一步开疆拓土。
徐然文友不幸离世,我们以沉痛的心情惋惜; 而徐然文友笔耕不倦的精神,又是我们珍贵的榜样。愿他在天之灵安息!
本文2017年7月23日刊于《联合日报》之《联合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