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3 June 2017

緣起: 文字世界任飛翔 (2008年開臺宣言)

        當今世界千變萬化,人們的生活忙碌無章。在競爭與勞碌的工作之後,能够積極参與各項活動的人,也大大地减少了。每天晚餐後的時光,除了忙忙家務,有孩子的就弄弄孩子、看看電視、說說閒話。。。。,這些,都是被動的、因無聊而生的舉動。這時候,網絡世界就扮演一个較積極、主動以及富創意的角色。

        本人的部落格,没有預限任何議题。但是,謝絕暴力、色情、直接譭謗及攻擊等等的不良言論是必須的。我们社会已經够混亂了,我们有義務减少不良信息,宣導正面的、積極的、向上向善的正確道路。

        這只是一個開始,期望大家一起來耕耘,才能結出茂盛枝叶、累累果實。

祝福大家!

2008年10月8日


後記:這個平台,轉眼十三年,雖不能說步履滄桑,然該記得的就記得,該忘記的也忘記了。年歲漸古,這些都是一種紀念而已。(2021年8月17日 記)

Monday 19 June 2017

<匯流> 合輯 總序



寄奴菡萏 杜明 合---- <>
201010月出版
总序

  很多年过去了 , 这些陈年文字略看是落伍 , 细读之下则觉青葱年代的单纯和真实。十五年过去了 , 二十年即将到来 , 岁月的前轮无人可以抵挡 ,但是记忆可以永不褪色。

   年初的时候 , 杜明先生建议找几位文友出版一本合集。杜明先生是文坛前辈。菡萏则是我二十年的文友 , 与刘寄奴也相识多年。汇集四位文友的作品数量, 再融合四人二十年的情谊 ; 我说好吧! 我们不怕乾涸沙漠, 我们尝试为沙漠植物浇水、灌溉 , 希望这片土地能多栽种一亩文学的秧苗。

         刘寄奴与菡萏写诗 , 从新打山到星盖山 , 从青涩到不惑 , 始终摆脱不了一种对生活的憧憬和赞美。杜明的 “鲁巴河之恋”, 奠定他创作小说的地位 , 此次四人合集出书 , 他是伯乐 , 也是领头羊。而我的散文 , 嗅得出一些青春的期待和无奈。当年岁增长 , 很多事情都随着时间逐渐淡忘了 , 最后仅剩些许的文字 , 印刷出来纯粹当作一种纪念。

最后 , 仅以此书献给热爱文学的朋友。

201010

Sunday 18 June 2017

山城与歲月

重遊B 鎮      一個夜晚
無從挽回的嵗月
隨流竄的情感任意遥想
任意回眸

祖師爺靈籤     那年雨季
那裳花布裙     白底黑點
欲說還羞         嬌姿無限
不覺十八年

携游共赴     大手小手
都是愛的果實
能多一世     愛一輩子
从如我願

—— 记18 年后与爱妻携二子重游石隆门镇

稿於2015年11月22日
定稿於2017年4月2日
2017年6月3日刊於印尼國際日報東盟版

重压


晨起
睁不開眼的鐘聲
如蟻般的試卷
和無趣的誦讀

響午
如趕集
赴另一个讀場
英文國文數學
老師說三語並重
爸媽同意
世俗點頭

是誰發明學校
是誰創造補習
我寧願寫詩
喂養我的童年

稿於2011年9月23日
定稿於2017年3月30日
2017年6月3日刊於印尼國際日報東盟文藝

《春夏秋冬》



春天     工蜂嗡嗡地飛越花叢
我像出籠的雲雀
大地迎我於漫山遍野的歡笑
那是幸福

夏天     葉子純熟地行光合作用
麥子亭亭玉立     翩翩起舞
我在阡陌中高歌
讚頌造物者的神跡

秋天     楓葉遍地
染紅山林和原野
在肅殺的秋色中
我吹皺了一池的靜水

冬日    我披著毛衣
尋思一整季節的繆思
然後我遙想
假如有一天      有一天這個星球累了
累得不再有春夏秋冬的輪迴
累得讓臉上流淌著川川冰河
累得讓颶風任意侵襲
洪水蝕       生靈塗炭
一千年歷史又如何     五千年文明復浩劫
你我子孫的輝煌
只能刻錄于縹緲宇宙的空間
在冰冷的浩瀚中等待
等待十億年都無法被喚醒的夢

 

稿於2013年3月16日   9:25PM

(為大兒校際詩歌朗誦比賽供稿而寫,時年十一,小五,獲首獎)



攝於古晉縣石隆門“專紅”私人動物園







《長廊》



就在這頭     也在那頭
相隔咫尺     也是天涯
廊外         細雨朦朧
遠處         遠處也是朦朧青綠的樹叢

妳在那頭     我在這頭
校園的牽牛開得紫透
午後         這一陣雨
看哪     足球場上的泥窪
空氣是這麽樣一點微冷
而妳   而我   都無言

而妳   而我   而長廊
如果千年以前曾經相識
我寧願時空不再輪轉
永遠停留在這午後的長廊
天是天    地是地     細雨朦朧
妳在那頭     我在這頭
空氣微冷    心情也微動

就在這頭     也在那頭
如果夢中的長廊依現
妳在那頭     我在這頭
我寧願停留
追尋這片夢田      和永不朽的感動


九五年二月初稿
九五年六月十日完稿   






Saturday 13 February 2016

种椒



《种椒》   

前些日子大肥叔仙去,我心想他老人家是去跟我父亲会合了吧!我父亲离开已二十年,大肥叔命好,能到耳顺之年才跟父亲相见。故人天上相会,必有说不完的话。

我们跟大肥叔认识,缘于他是父亲的同乡。七十年代,大肥叔说服父亲到“甘榜苏塔”一同种胡椒。当然,他是早了几年种植,也获得一些收成。父亲受其鼓舞,又看到他那一片绿油油的椒树, 心想也许可以尝试种种,说不定能像一些园主那样就此翻身。于是, 我们全家搬到了甘榜,过那种白天田地里劳作、  晚上四周黑漆漆仅点油灯的生活。

因为一家五口每天等着开饭,父亲不敢辞去司机的工作,照样白天上班,黄昏回园“种椒”的生活。“种椒”是客家话,发音跟华语相同,是客家人经常挂在嘴边的名词。而外来讲福建话的人也渐渐接受这个词汇,只是发音变成“蒸椒”。

胡椒要过三年的成长期,才能有所收成。三年的成长期内,要保证幼苗不受虫害、不被烈阳烤焦、根部要避免被多余的地下水浸烂。 三年的苦日子过去了,攀住盐材木的胡椒树一株一株地在平地上伸长,也在半山腰耸立。父亲说这四百 “头”椒树是希望、是赚第一笔钱的机会。“头”是客家人惯用的椒树量词。

可是,好景不长,收成的第二年,世界椒价下滑, 一号白椒一担(一百斤)只剩下马币两百多元,最困境的时候是卖椒的钱不够买肥料。那时的肥料除了鸡粪,大多是买“德国肥”,一种蓝色袋子印有桥梁标志、进口自西德的化肥。 为了生存及继续种椒、继续编制梦想,我们听从胡椒收购商的话,把白椒黑椒囤积在他们店里,平日里换一些米粮,等椒价高的时候才一同“算账”。 只是,收购商说世界椒价一直很低,没有卖出,最后我们在他们那里囤积的胡椒, 也就被材米油盐扣得干干净净。

当父亲还未完全放弃的时候,面对家里愈来愈困难的事实,母亲在邻人介绍下,到两里路程外的大型胡椒园处打工。几千株的胡椒种在几十英亩的平地及半山腰上,日工的工资是马币三元,月工则是马币八十元。这笔钱,加上父亲原本当司机的薪水, 我们才免于无米下锅之难。

周六下午或遇有假期,我也赴母亲工作的大型胡椒园帮工,希望多赚一点钱,补贴上学的各类费用。大椒园的老板待工人不错,上午十点及下午三点左右会送来苏打饼和咖啡,以解我们大小园工因日晒及劳动后的饥饿感。每每吃着可口的苏打饼,啜着用塑胶杯盛着热腾腾的黑咖啡,在午后渐落的斜阳下,我就好发奇想:为何我们自家里种胡椒,却必须走两英里路到他人的园地里工作采胡椒呢?苏打饼是香的,咖啡也甜,心里却不免有一点失落。

后来, 胡椒价格一直没有起色,我们的椒园也荒废了。我们住在荒芜枯萎的胡椒园旁的木屋,在七十年代的天空下,一晃间过了十年的光阴。



贝克
稿于201576  10:19pm

20158受邀投稿 诗华日报《新月副刊》配合當月該副刊主题《童年》




虎年行大運